在全面屏概念出现之后,人们便开始了对于手机屏占比的追求。随着智能手机全面屏形态的不断发展,手机正面屏幕的屏占比变得越来越大,曲面屏幕的普及也使得手机边框也日益见渐窄。因此在眼下,前置摄像头的存在已经成为了阻碍智能手机实现完整全面屏的最大障碍。
采用刘海屏设计的iPhone 11 Pro
在全面屏时代为了安放前置摄像头的存在,市面上先后出现了刘海屏、水滴屏、滑盖式全面屏、升降式全面屏、挖孔屏等屏幕形态,在这之中升降式全面屏虽然解决了完整全面屏的问题但是其所带来的机身厚度和机械结构则为手机的工业设计提出了更多的难题,因此屏占比较小且容易普及的挖孔式全面屏设计成为了当下的主流。
采用挖孔屏设计的小米10系列
在这种背景下,屏下摄像头开始为视为实现完整全面屏的关键技术。此前,OPPO、vivo、小米等手机厂商也分别展示了采用屏下摄像头技术的概念机型,但是采用该项关键技术的全面屏手机却迟迟没有实现量产。那么屏下摄像头技术是怎么实现的呢?迟迟无法实现量产发售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下面便来聊聊这些话题。
摄像头上的“透明”屏幕
顾名思义,屏下摄像头技术就是将前置摄像头放置在屏幕下方,从而节约手机正面的空间,进而实现完整的全面屏设计。这里肯定就有朋友要问了:把摄像头放在屏幕下面不是会被屏幕遮挡,还能拍照吗?这也就提出了屏下摄像头技术的核心:如何让光可以透过屏幕到达摄像头。
屏下指纹技术示意图
这点和基于光学技术的屏下指纹功能的实现方式有些类似,不过屏下摄像头技术对于透过率等核心指标的要求要远远高于屏下指纹功能。为了让光线透过屏幕,业界尝试了多种方法其中主流的一种思路便是在屏幕摄像头上方的屏幕区域采用高透光率材料,从而做到在兼顾显示效果的同时实现高透光率。
维信诺屏下摄像解决方案
目前国内知名OLED屏幕厂商维信诺已经宣传实现了屏下前置摄像头技术解决方案的量产。维信诺的InV see™屏下摄像解决方案通过应用新型透明OLED器件、新型驱动电路和像素结构、高透明新材料等新型技术,实现了光线可以透过屏幕到达摄像头的效果。
维信诺屏下摄像解决方案
同时维信诺的该方案还运用了特殊的像素排列方式优化等技术,尽量消除了屏下摄像头区域屏幕部分与主屏幕之间的亮度差异、色域差异和视角差异,从而实现了透光率与屏幕显示效果的有效平衡。目前除了维信诺的屏下摄像解决方案之外,还有多家厂商也在研究不同的屏下摄像头解决方案,不过由于尚未发布我们就不多加讨论了。
阻碍屏下摄像头面世的竟是它?
采用高透明屏幕材料的屏下摄像解决方案可以说很好的解决了光线透过屏幕到达摄像头的问题,但是由于光在到达摄像头传感器的过程中经过了屏幕的透明材料,因此会受到光学干扰、衍射、杂闪光等因素的干扰,从而带来雾化、眩光、清晰度下降等问题。简单理解来说,就是手机的前置摄像头在隔着一层不能满足镜头光学设计要求的塑料板进行拍摄,而且这块塑料板的透光区域周围可能还会发光。
屏下摄像头透明屏幕技术示意图
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便会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手机屏下的前置摄像头成像水准的下降,进而导致手机自拍效果的下降,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便成为了手机厂商所要面对的现实。因为在社交网络应用发达的今天,使用前置摄像头进行自拍和视频聊天已经成为了大多数人的日常应用,特别是被网友戏称为“亚洲四大邪术”之一的美颜自拍功能便很难实现良好的效果。
算法+硬件 双管齐下解决难题
也就是说手机厂商想要将屏下摄像头技术应用到智能手机上并实现量产发售就需要解决自拍效果和屏下摄像头区域与周边显示效果差异的问题。接下来就通过目前已经展示过运用屏下摄像头技术的概念机型,来一窥手机厂商将如何解决这一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