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智能家居

斯坦福最新发明!仿章鱼机器人可任意变形

斯坦福团队发明全新柔性机器人,可任意变形,应用前景广阔

斯坦福最新发明!仿章鱼机器人可任意变形

智东西(公众号:zhidxcom)
编 | 董温淑

智东西3月19日消息,斯坦福大学的机器人团队新近发明了一款软体机器人,可以任意改变形状,据称设计人员是从章鱼身上得到了灵感。机器人由柔软织物材质的管道和滚筒模块组合而成,管道里充满空气。使用者只需操控配套的小型发动机,就可让机器人改变形状。

斯坦福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内森·乌瑟维奇(Nathan Usevitch)是这个项目的参与者之一,他将这款机器人描述为“电影《超能陆战队6(Big Hero6)》中的角色大白(Baymax)和变形金刚(Transformers)的混合体”。

这项研究已于本周三发布在《科学机器人学(Science Robotics)》上,论文题目是《一种无绳系等周柔性机器人(An untethered isoperimetric soft robot)》。

论文链接:https://robotics.sciencemag.org/content/robotics/5/40/eaaz0492.full.pdf

斯坦福最新发明!仿章鱼机器人可任意变形

一、机器人设计新思路:淘汰系绳、简易组装

考虑到工程作业的环境条件,机器人必须具有足够的安全性和环境适应性。除了结实耐用,还要能够灵活移动。要满足这些条件,不仅要有配备精准的控制算法和强大的传感器,还需要适应性更好的结构与之相配,而现有的机器人尚不能满足这些要求。

目前市面上主要有软式、集体式和桁架式三种机器人。软式机器人安全性高,较为坚固,但需要用系绳与空气压缩设备相连。集体式机器人模块化程度高,但子单元过于复杂。桁架式机器人可以变形,但只能在固定方向线性伸缩。

在论文中,研究人员称其发明的“无绳系等周柔性机器人(An untethered isoperimetric soft robot)”综合了三种机器人的优点,摆脱了结构限制。

斯坦福最新发明!仿章鱼机器人可任意变形

这款机器人主要由织物管和3个滚筒模块组成,滚筒模块包含机械滚筒和小型发动机两个部分。滚筒模块安装于织物管上,其中一个将织物管首尾相接,另外两个可在管道上移动,与织物管一起组成三角形。

使用时利用滚筒夹紧织物管,使其维持固定的形状。一旦需要机器人变形,则可利用小型发动机驱动滚筒移位,给织物管重新“塑形”。在滚筒移动过程中,机器人形状改变,但织物管的长度及其内部空气量保持不变。也有研究人员因此称其为“等周机器人”。

对于这款机器人的独特结构,斯坦福大学航空航天助理教授麦克·史瓦格(Mac Schwager)评价到:“让我感到兴奋的是,这款机器人实际上是由几个机器滚轴组成的集合体,他们通过协同运作来移动机器人和改变形状。这使其成为了一个适应性强而坚固的系统。”

二、移动灵活,能捡球,还能变身“形状显示器”

研究人员曾将几个机器人组合在一起,用发动机驱动其移动,最终成功操纵机器人捡起了一个球。此外,机器人还可以推动球向前滚动。这就说明此种机器人可以接近物体、捡起物体,再将其移动至特定位置。而这些操作对于夹钳机器人来说则很难完成,这也意味着软体机器人未来将有更多可能的应用场景。

斯坦福最新发明!仿章鱼机器人可任意变形
1、太空旅行好帮手

研究人员认为这种机器人拥有易于收纳的外形,使用起来还很灵活,十分适合用于太空旅行。斯坦福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扎卡里·哈蒙德(Zachary Hammond)认为,“在另一个星球上,它可以利用其变形能力穿过复杂的环境,挤过狭小的空间,跨越障碍物。”

在论文中研究者写到:“在太空漫游任务中,可以在发射前排空机器人气体,着陆后再充气,使其完成任务,这样就不必担心能源问题了。另外机器人的柔软特性也使其更加强健,适用于复杂地形,也可用于执行情况未知的任务。”

2、与工人协同工作

这种机器人同样适合工业使用。例如当工人用螺栓装配零件时,可利用机器人来固定零件。

3、教学交互小工具

将机器人改造为教育工具也未尝不可。可鼓励学生自主组装硬件,与机器人进行身体互动。

4、其他方面

论文中提到,如果增加更多的滚筒模块,就可将机器人改装为“形状显示器”,在改变形状时做到更为动态流畅,甚至成为高刷新率的3D打印机。

如果将触摸感应应用到机器人中,用户就可与显示的形状即时交互。

甚至可以应用同一组硬件完成用户的不同需求。当需要疏通管道时,就组装一个链式机器人,如果想要机器人快速移动,就将其组装为球型。

结语:柔性机器人集合以往产品优势,前景乐观

以往的机器人各有优点,但均无法独立胜任工程作业任务,而斯坦福团队发明的“无绳系等周柔性机器人”则为这一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通过对目前的软式、集体式、桁架式机器人分别扬长避短,新型机器人无疑可以承担起工程任务。
除工程应用以外,新型机器人也在航空、教育、3D打印等方面显示出了应用可能,应用前景十分值得期待。

文章来源:TechRepublic,Science Robotics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作者: dawei

【声明】:第七手机网内容转载自互联网,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绝非权威,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您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请提交相关链接至邮箱:bqsm@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予以处理。

为您推荐

无人汽车无法躲避没见过的物体?问题出在训练pipeline上

人类经常会遇到种类新颖的工具、食物或动物,尽管以前从未见过,但人类仍然可以确定这些是新物体。 与人类不同,目前最先进的检测和分割方法很难识别新型的物体,因为它们是以封闭世界的设定来设计的。它们所受的训练是定位已知种类(有标记)的物体,而把未

万字读透自动驾驶3D视觉感知算法

对于自动驾驶应用来说,最终还是需要对3D场景进行感知。道理很简单,车辆不能靠着一张图像上得到感知结果来行驶,就算是人类司机也不能对着一张图像来开车。因为物体的距离和场景的和深度信息在2D感知结果上是体现不出来的,而这些信息才是自动驾驶系统对周

自动驾驶会使共享经济再次火热吗?

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一直饱受争议,对于自动驾驶的未来,有一个一直绕不开的话题,那就是自动驾驶是否安全。众所周知,自动驾驶的目标是让自动驾驶汽车可以独立完成出行任务,人类将自己出行需求完全交给自动驾驶汽车,在出行过程中的娱乐需求也可以由自动驾

Cruise自动驾驶决策规划技术解析

Cruise自动驾驶决策规划控制负责人Brandon Basso本科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主要研究决策、机器人系统设计和软件架构、机器学习、控制理论等。曾在3D Robotics、Uber自动驾驶公司工作多年,担任重要职位,在无人机和自动驾驶领

自动驾驶汽车比七个月大的婴儿还聪明吗?

到了七个月大的时候,大多数孩子已经认识到,即使看不见物体,它们仍然存在。把一个玩具放在毯子下面,孩子会知道它的存在,他可以伸手到毯子下面把它拿回来。这种对物体恒存在的理解是正常发展的里程碑,也是现实的基本原则。 这也是自动驾驶汽车所没有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