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智能家居

“尝鲜”外骨骼机器人 截瘫小伙走出不一样人生

民用外骨骼机器人可保护工人腰部 林寒穿着外骨骼机器人传递火炬 外骨骼机器人帮助林寒站立行走 近日,中国女兵身穿外骨骼可背140斤男兵飞奔的视频走红网络。视频中,通过穿上简便的外骨骼机器人,后勤兵可以轻易举起100斤的物资,医疗兵也可以轻易背上百斤重

“尝鲜”外骨骼机器人 截瘫小伙走出不一样人生

民用外骨骼机器人可保护工人腰部

“尝鲜”外骨骼机器人 截瘫小伙走出不一样人生

林寒穿着外骨骼机器人传递火炬

“尝鲜”外骨骼机器人 截瘫小伙走出不一样人生

外骨骼机器人帮助林寒站立行走

近日,中国女兵身穿外骨骼可背140斤男兵飞奔的视频走红网络。视频中,通过穿上简便的外骨骼机器人,后勤兵可以轻易举起100斤的物资,医疗兵也可以轻易背上百斤重的男兵快速奔跑。网友们纷纷点赞“高端技术”走进部队,也有许多网友表达了对外骨骼机器人系统的浓厚兴趣,“想给家里行动不便的老人买一个”“我是搬运工,这项技术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进入民用”。

那么民用外骨骼机器人什么时候才能进入我们的生活呢?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联系上四川自贡小伙林寒,作为截瘫患者,他成为医疗外骨骼机器人的试戴员,重新站了起来,对生活恢复了信心。

意外带来至暗时刻

2013年,25岁的林寒在工地做工时一脚踏空,不慎从四楼摔下。经过抢救保住了生命,但医生告诉他,“因为腰椎断裂,你的脊髓神经受损严重,下肢瘫痪。”住院半年后他被接回老家。除了身体上的伤病,截瘫还给林寒留下了深刻的心理创伤。2015年,父母将他送到了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那里有许多像他一样的病人。在医生的指导照顾下,林寒开始做一些康复治疗。“像我一样的患者因为长期卧床无法站立,都会有压疮、尿道感染等并发症。”林寒说,截瘫后的两年是他生命中最黑暗的日子。

试戴外骨骼重新站起来

在残运会开幕式上传递火炬

2015年八月份,电子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专门研究外骨骼机器人的程洪教授团队,来到林寒所在的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招募外骨骼机器人穿戴试验员。林寒成为该项目的首批志愿者试验员。

谈到与外骨骼机器人的结缘,林寒说:“当时在医院就通过病友群了解到国外有医用康复外骨骼机器人,但国内买不到,且动辄几十万美元,我也只能想想。”外骨骼机器人一词很早就在国内截瘫患者间流传,但实际见过并使用过的患者寥寥无几。

电子科技大学的初代康复外骨骼机器人主要由腿部机械系统加支撑用的肘杖组成。在科研人员的帮助下,林寒先是通过胸部、腹部和腿部的绑带将外骨骼机器人穿在了身上,再通过肘杖上的控制按钮启动设备,外骨骼机器人会慢慢推动他从轮椅上站起来。只要再按动一下行走按钮,外骨骼机器人便会帮助他迈腿,通过手肘保持平衡一步一步顺利向前走。

两年没法行走的林寒初次穿戴上外骨骼机器人时很激动,“他们还在旁边告诉我怎么操控时,我已经完全听不进去了,就是一个劲想往前走。”在试验人员的耐心指导下,林寒不断适应并习惯外骨骼机器人的使用。

2015年9月12日,在全国第九届残疾人运动会开幕式现场,林寒身穿外骨骼机器人举着火炬,一步一步缓慢走到最后一棒火炬手面前,站立着将火炬传递点燃。这一幕成为第九届残运会上最令人动容的瞬间。

解开心结更加阳光

迈入婚姻殿堂,对未来充满期待

“对我们截瘫患者来说,它就像是‘钢铁侠’的战甲。”林寒告诉记者,“最新的第5代已经能够上下楼梯和走一些斜坡了”,电子科技大学团队开发的每一代外骨骼机器人林寒都测试过。目前他日常使用的便是第3代产品,初代产品比较笨重,需要他人帮助穿戴,现在的产品则可以自己穿戴使用,体积上也轻便了不少。

外骨骼机器人还改善了林寒长期卧床带来的各种并发症。通过每天使用外骨骼机器人站立行走,他的肌肉得到了锻炼,血液流通也更顺畅,不再是每天躺在床上。林寒也逐渐解开了心结,他从医院搬到了研发团队附近的出租屋里,工作日他都会摇着轮椅去参加产品测试。

“现在整个人都变阳光了,后来遇到我爱人也有信心去结婚了。”去年11月,林寒迈入了婚姻殿堂。对于未来,他充满了期待,“希望未来外骨骼机器人能真正替代我的双腿,到时候我很想陪老婆出去旅游,到处看看。”

新一代产品

可通过大脑皮层信号控制

行走体验近似真实

电子科技大学外骨骼机器人研究团队的邱教授告诉紫牛新闻记者,目前其团队的医用康复外骨骼机器人产品已历经5代变革,从第一代的功能按钮控制到第3代的形态检测控制。这几代产品都已全面商用,患者可以通过租赁的方式使用,较国外同类产品大大降低了使用成本。

最新的第5代产品还采用了最前沿大脑皮层信号来控制外骨骼机器人,智能检测和感知穿戴者的行动意图,让患者体验到近似真实的行走体验。目前许多新型外骨骼机器人仍在试验中,相信不久就能给患者使用。

“我们团队最大的梦想就是让越来越多的患者通过外骨骼机器人,增强他的生活能力。”对于外骨骼机器人的未来,邱教授说,“最期望的是,看到他们穿上外骨骼机器人后能够独自上下楼梯,走到更远的外面去,不再被别人当做特殊的群体看待。”

更多应用

助力机场行李搬运和送外卖

让工作更有质量和尊严

根据紫牛新闻记者的调查,目前民用外骨骼机器人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辅助老年人、残疾人等运动功能部分丧失患者行走的医用外骨骼机器人;另一种是用于特定工作场景下,增强正常人人体机能的外骨骼机器人。(紫牛新闻见习记者 陈燃 受访者供图)

来源:扬子晚报

赞助本站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作者: dawei

【声明】:第七手机网内容转载自互联网,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绝非权威,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您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请提交相关链接至邮箱:bqsm@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予以处理。

为您推荐

无人汽车无法躲避没见过的物体?问题出在训练pipeline上

人类经常会遇到种类新颖的工具、食物或动物,尽管以前从未见过,但人类仍然可以确定这些是新物体。 与人类不同,目前最先进的检测和分割方法很难识别新型的物体,因为它们是以封闭世界的设定来设计的。它们所受的训练是定位已知种类(有标记)的物体,而把未

万字读透自动驾驶3D视觉感知算法

对于自动驾驶应用来说,最终还是需要对3D场景进行感知。道理很简单,车辆不能靠着一张图像上得到感知结果来行驶,就算是人类司机也不能对着一张图像来开车。因为物体的距离和场景的和深度信息在2D感知结果上是体现不出来的,而这些信息才是自动驾驶系统对周

自动驾驶会使共享经济再次火热吗?

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一直饱受争议,对于自动驾驶的未来,有一个一直绕不开的话题,那就是自动驾驶是否安全。众所周知,自动驾驶的目标是让自动驾驶汽车可以独立完成出行任务,人类将自己出行需求完全交给自动驾驶汽车,在出行过程中的娱乐需求也可以由自动驾

Cruise自动驾驶决策规划技术解析

Cruise自动驾驶决策规划控制负责人Brandon Basso本科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主要研究决策、机器人系统设计和软件架构、机器学习、控制理论等。曾在3D Robotics、Uber自动驾驶公司工作多年,担任重要职位,在无人机和自动驾驶领

自动驾驶汽车比七个月大的婴儿还聪明吗?

到了七个月大的时候,大多数孩子已经认识到,即使看不见物体,它们仍然存在。把一个玩具放在毯子下面,孩子会知道它的存在,他可以伸手到毯子下面把它拿回来。这种对物体恒存在的理解是正常发展的里程碑,也是现实的基本原则。 这也是自动驾驶汽车所没有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