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通讯

杨文采院士:人类能上天下海,却难以入地13公里

杨文采院士:人类能上天下海,却难以入地13公里

副标题#e#

出品|网易科技《科学大师》栏目

13公里,这个数字目前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实现。这指的是对于地球深部钻孔探测的直线纵深距离。

天上,人类的飞行器已经能在距地球38万公里外的月球和5500万公里外的火星着陆,马斯克私人公司 SpaceX 研发的载人飞船不久前刚刚成功将两位宇航员送达400公里外的国际空间站。海底,世界上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超过11000米,中国、英国、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的深潜器在这里纷纷实现了超过一万米的深潜探测试验,中国自主研制的11000米级载人潜水器计划今年正式下潜。

而在深地钻探方面,目前世界上最深的科学钻探纪录还没有达到13000米,中国的钻探深度先后两次实现了亚洲第一,分别是2005年位于江苏东海县的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CCSD—l井,深入地下5158米;2018年位于黑龙江安达市的松科二井,钻探深度达到7018米。

“对于固体地球我们了解得太少了。我们讲上天、入地、下海三大科研目标,上天现在太空技术不断进步,下海也相对比较容易。入地很难,难在哪里?”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文采对网易科技《科学大师》记者说,“现在钻探达到12300米,为什么不能达到30000米啊?很简单,到了12000米的时候,地层的温度很高,想继续钻下去,面临很大的挑战。”

杨文采是著名地球物理学家,浙江大学教授,他曾担任中国大陆科学钻探第一钻——2005年江苏东海县中国大陆钻探工程中心的副总指挥。因为科研工作关系,杨文采曾面对面见过四任国家总理,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也受到国家高层的直接重视和支持,当年的一位总理曾在东海工程开钻前作出批示,称这一工程是中国地质科技工作的一件大事①。

深地探测(又叫大陆科学钻探),被称为“深入地球的望远镜”,它既有助于科学家验证地壳物质运动和地球演化规律,在全球灾害频发、能源紧张等各种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背景下,又是发现解决此类严重问题的重要手段,有人将其科研意义称作是人类登月后又一划时代的工程。

1997年,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ICDP)正式成立,中国于当年加入该计划。杨文采代表中国出任 ICDP 第一届科学顾问组(SAG)成员,此后与其他七位中外科学家一道提出了中国大陆钻探项目,推动了江苏东海的科学钻探的实现。

▲深入地下5158米的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CCSD—l井,位于江苏省东海县/图源:中国地质大学

▲钻探深度达到7018米的松科二井,位于黑龙江安达市/图源:中国地质大学

杨文采从事地球物理研究50余年,他是新中国最早一批委派出国的学者和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地球物理学家之一。上世纪80年代他从国门外把地球成像反演理论带回中国,作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先行科学家,他曾带头在北京大学等中国高校开课。

杨文采带回来的地球物理反演和地震层析成像理论,主要应用在地壳上地幔研究、油气与矿产勘查及重大建设工程基础调查等方面。通俗来讲,除了基础性的地球动力学研究之外,找石油、找矿,也都能用上。比如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电站、大庆油田、华北油田、东海油气盆地、北京机场高速立交桥墩质量检测等重要工程,均有运用到他的技术成果。

地球物理学研究与能源利用、地球生态等多重现实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杨文采告诉《科学大师》记者,他本人当下很关心的一个问题是,人类居住环境和矿产能源资源等需求之间的矛盾能否得到平衡改善,地球科学能为这个问题的求解做一些什么?站在科学家的研究角度,他试图寻找到自己的答案。

他提出的一个对策是:新能源作为新兴产业,虽然在能源格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终究代替不了作为战略资源的化石能源。发展新型绿色矿业,尤其是在中国西部和内蒙古发展新型绿色矿业,可能是解决中国能源瓶颈的根本途径。

“新型矿业是发展新型原材料高端产业链的上游,而新型矿业必须绿色发展,必须和保障人居环境、减少土地资源的压力、科学利用空间资源的思路结合起来,唯有如此,才可以降低环境治理的成本,使开发矿业和优化环境一举两得。”

▲人类对潜藏于地球内部的信息,所知还非常有限 /图源:国际在线

Part 1地球深部热度过400度,钻杆打下去会变成“面条”

《科学大师》:大陆科学钻探目前最深的钻井还没有到13000米,往下面走特别困难,您是有过实践的科学家,这是什么原因?

杨文采:主要是因为温度升高,地下12000米以下,地球的温度可能达到300-400度,这时候钻杆就变成“面条”了,刚性就没有了,动力就没办法传下去。刚性不够,这个钻杆不光不能继续往下传递动力,到时候它钻下去还会给你拐回来,不听你指挥。

这是材料的问题。想让这个钻杆的刚性在1000度情况下还能一直保持刚性,这种材料现在还没有研究出来,这个很难。那只能等到新材料出来了以后,才有可能继续往深里打钻。

地底下的岩石层结构,不同的深度也不一样。花岗岩、片麻岩,再往下是玄武岩、橄榄岩等更硬的岩石,这一类岩石密度大,所以地球深部越往下岩石就越坚韧,钻孔的难度就越来越高。

我们原来用的钻杆,它的材料是合金钢。当然我们现在也有很多其他的材料,但是很贵,有一个成本问题。几万米的钻杆,你看得多少成本。值得吗?这涉及很多问题。你打下去以后又不赚钱,谁来投资啊?

#p#副标题#e#

▲前苏联科拉超深钻孔,深达12263米/图片来源于网络

《科学大师》:向地球深部进军,怎么看这个科学意义?人类对地球深部认知还非常有限?

杨文采:我们对地球的了解,从地面上来说还是很不错的,就是对(地下)深部的了解比较有限。

#p#副标题#e#

预测需要精确和准确,地震的时间是一个小时还是一天还是一个礼拜,你得讲清楚。我们如果说半年之内都可能发生,这个话好说。但你要说明天就发生地震,那要求就很高。因为地震有很多因素触发,很多是偶然因素,所以很难。

当然地震预测研究做到什么程度,也跟经费投入有关系。比如说在一个地震带上,如果我每隔100米都有一个钻孔打下去,然后放上探测器,一连放上1万套,那我就能知道这整个地下应力的变化特征,利用这种大数据研究,就比较容易对地震进行预测。问题是,打1万个钻孔,放1万套探测器,花这么大的成本下去,值不值?这就涉及到你科技发展定位的问题。

▲贵州海百合化石,距今超过两亿年历史/受访者供图

《科学大师》:实际上按您这样说,我的理解是如果要做,还是能够实现的,关键是看有没有这个决心?

#p#副标题#e##p#分页标题#e#

杨文采:谁也不敢说一定就能够做成,但是应该这么去做,会往前走一步。你看美国加州的那个断裂带,经常发生地震,他们大地震已经预测了四五十年了,前6次都失败了,第7次成功。他们现在就比较有把握了。比如说提前三天或一个礼拜,在什么地方什么范围会发生多少震级的地震,预测可能性大,因为地震还是有规律的。比如一个地震断裂带,很多地方都已经发生过地震了,地层结构都松了,它就不容易发生应力积累,再发生地震就是在那些空档的地方,原来还没有断开的地方,就比较可能断裂。

地震预测,有一个由谁承担责任的问题。如果我是领导,我花了国家的钱,又预报错了,那责任全在我身上,所以这是有风险的。这里面有很多利益考量。因为这个课题本来就很难,又没有把握能够做好,对领导也是压力山大。虽然灾害预测的难度很大,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和自动监测能力的提高,这方面的科学研究有可能取得重要进展。

*注:①,该批示援引自《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报道。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作者: dawei

【声明】:第七手机网内容转载自互联网,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绝非权威,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您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请提交相关链接至邮箱:bqsm@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予以处理。

为您推荐

称台积电拿下苹果5G射频订单最快有望应用于新一代iPhone14

据台媒报道,供应链传出,台积电凭借先进制程挤下三星,拿下苹果5G相关射频(RF)芯片订单,最快有望应用于今年推出的新一代iPhone 14。 对此,台积电不评论单一客户订单动态。市场人士分析,相关芯片将采用台积电6纳米制程生产,预期年需求将超过15万片。业

加快进击的5G旗舰SoC与集体躺平的4G芯片

最近这段时间,各大手机厂商已经开始发力真正意义上的 2022 年度旗舰机型 了。 一方面,各种具备顶级性能、顶级影像、全新快充技术和全新外观设计的新机开始集中发布或预热;另一方面,伴随着这些新机的发布,上游的芯片厂商也开启了新一轮的 5G 旗舰 SoC 的

广电一网整合加速推进加快5G发展 行业有望重塑

此次会议就贯彻落实《实施方案》提出了相关要求。按照《实施方案》,全国一网整合将按照行政推动、市场运作,统一部署、分类进行,统筹兼顾、积极实施的基本原则,由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联合省级网络公司、战略投资者共同发起,组建形成中国广播电视网

5G4G专利大战 爱立信试图阻止巴西销售苹果iPhone等产品

据报道,爱立信试图阻止巴西经销商转售苹果 iPhone 等产品,这是其与苹果就一系列 5G 专利持续进行法律斗争的一部分,与此同时,苹果正试图利用三星先前的努力使爱立信的十项专利失效。 在整个去年的 12 月和今年的 1 月,爱立信和苹果的专利战一直在升级,

5G芯片市场竞争进入关键时刻

5G核心技术芯片领域的竞争愈加激烈。为了争抢更多市场份额,主要芯片厂商各显其能,纷纷推出新产品。 美国高通在世界移动大会取消的情况下,线上展示了与5G相关的最新产品和研究成果,更新换代趋势明显。 高通第三代5G基带芯片X60是全球首个5纳米制程基带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