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兴化湾北部的海域,风吹着海浪起伏。离海岸不远的地方,新树立了一台白色风机。7月12日21时25分,随着顶端三片90余米长的叶片开始旋转,这台风机发出了第一度电。
在年平均10米/秒的风速条件下,这台约40层楼高的机组,每年可以输送出4000万度电,满足2万个三口之家的家庭正常用电需求。
这是东方风电和三峡集团联合开发的10 MW海上风电机组,也是国内首台并网发电的10 MW机组。
并网发电一周前,它还是国内最大海上风电机组。但这一头衔很快被其他对手夺走——7月7日,明阳智能(601615.SH)发布最新11 MW海上风机,再次刷新中国最大风机容量纪录。
今年以来,风电整机企业在海上风电市场的角逐日渐激烈。为抢占市场,斥重金研发投入的大兆瓦机组产品集中落地。
4月28日,金风科技(002202.SZ)8 MW海上风电机组完成样机吊装。
6月8日,上海电气(601727.SH)8 MW海上风电机组实现“黑启动”发电。
6月16日,太原重工(600169.SH)在2019年的年报中披露,其8 MW海上风机已通过设计认证,正式挤入拥有8 MW及以上海上风机的整机企业行列。
这是各风电整机企业技术实力的较量,也是市场份额的比拼。
昔日三巨头
2019年以前,上海电气、远景能源和金风科技这三家整机企业,几乎瓜分了中国海上风电市场份额。
据《2018年中国风电吊装容量统计简报》,截至2018年底,中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444.5万千瓦。上述三家企业累计的海上风电装机占比达85.9%。其中,上海电气以50.9%的市场份额领先。
2018年,中国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为165.5万千瓦,同比增长42.7%。
上海电气新增吊装容量最多,占比43.9%;远景能源、金风科技的新增装机量分别占比24.39%和24.27%,前三甲合计占比高达92.67%。
上海电气是国内第五大风电整机企业。它通过与国际整机巨头西门子进行产品许可合作,引入了后者成熟的海上风机技术及供应链体系,多年稳居国内海上风电市场占有率榜首。
2014年11月,上海电气和西门子联合制造的首台SWT-4.0 MW风电机组下线。上海电气一位不愿具名的内部人士对界面新闻表示,该款机组一经推出,便在市场上大受热捧。截至目前,它仍是国内市场份额最大、技术最成熟的海上风机。
2016年起,上海电气又先后引入西门子6 MW及7 MW系列海上风机。上述人士称,这一系列产品相对成熟,均采用同一平台设计,部件通用化较高,交付难度低。
中国风电老大金风科技对海上风电的布局更早一些。
2007年,金风科技为渤海湾的中国首个海上试验风机平台提供一台1.5 MW风机。
2011年,金风科技决定大力投入海上风电,着手研发6 MW海上机组,并于当年完成了关键零部件的试制。2012年,其6 MW样机完成装配,并着手推动国家“863计划”支持的《超大型海上风力发电机组设计技术研究》研究课题的10 MW机组项目。
但之后几年,金风科技判断海上风电发展缓慢,故转向保守立场,搁置了6 MW、及以上更大兆瓦海上风电机型的研发投入。
这家经历过行业野蛮生长与残酷洗牌的老牌风电企业,一贯具有稳健审慎的风格。此外,它长期垄断着新疆等地陆上风电市场,市场份额具有保证,也导致其不急于攻占当时风险较大的海上风电市场。
金风科技错失了海上风电发展先机后,直到2018年才开始快步直追。
当年10月,金风科技推出GW184-6.45 MW海上大叶轮机组,及GW168-8 MW海上大容量机组,并布局了江苏、福建、广东和山东等电市场,在当年稳住了海上风电整机前三的名次。
国内第二大风机制造商远景能源,也曾一度引领海上风电“大兆瓦”潮流。
2013年7月,远景能源研发的单机容量为4MW的EN-136/4.0海上风电机组样机,在龙源如东潮间带试验风场吊装,先于上海电气树立起中国首台4 WM海上风电机组。
2015年,该系列海上风机单机功率升级为4.2 MW。2017年,基于同一平台,远景能源推出4.5 MW海上风机。
但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远景能源一直坚守4兆瓦海上风机产品,并未追求大兆瓦机组。
远景能源认为,整机商之间竞争的关键,是更低的海上风电度电成本,而并非大容量。
四强平分天下
随着中国海上风电装备及工程技术能力的突破,以及国家政策的催化,三巨头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了。
2018年5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2018年度风电建设管理有关要求的通知》,要求2019年起各省新增核准的海上风电项目,全部通过竞争方式配置和确定上网电价。
这意味着,2019年后新核准的海上风电项目,开发商需以标杆电价为上限进行竞价,申报的电价越低,才有更大机会获得海上风电资源的开发权。
为锁定0.85元/千瓦时的上网电价,将更多的高电价项目收至囊中,海上风电开发商在2018年掀起了核准潮。
其中以广东省最为积极。
此前,广东、福建等省对海上风电发展持谨慎态度,江苏省是国内海上风电开发的最大市场。
2018年,广东省核准批复了31个海上风电项目,总装机约1870万千瓦,成为当年核准量最大的省份。
总部位于广东的明阳智能(601615.SH),享受到了本土区位优势在海上风电市场上突飞猛进。
2019年,明阳智能打破上海电气、远景能源、金风科技三巨头垄断的局面,形成四强平分秋色的市场格局。
国信证券研报显示,2016-2019年,上海电气海上风电份额占比从83%稀释至29%;远景能源从9%增加至27%;金风科技从8%增加至26%;明阳智能市场份额,从2016年的0市场份额猛增至22%。
华创证券研报显示,2019年1-11月,全国共有39个海上风电项目启动风力发电机组招标,招标容量14.44 GW。其中,广东省合计招标量8.16 GW,占比超过一半。
在其中已开标的9.86 GW项目中,上海电气合计中标4.97 GW,占比50%;明阳智能中标3.16 GW,占比32%,两家龙头厂商中标合计达82%,占据国内海上风电的绝对市场份额。
金风科技中标1.5 GW,量位居第三,占比15%。湘电风能、东方电气分别中标152 MW、100 MW,合计占比3%。
明阳智能在广东省占据的市场份额还在提高。
在日前广东省发改委公布的总招标量8.41 GW的20个海上风电项目中,明阳智能中标5.01 GW,占比59.57%;上海电气中标1.8 GW,占比21.4%。东方电气、金风科技分别中标800 MW和700 MW。
在这一波抢装潮中,广东及福建地方政府表现出了紧跟国外大兆瓦偏好的趋势。大兆瓦机组的发电量更多,在竞价中具备优势。
广东省在风电项目竞争性配置办法中明确提出,参与竞争的企业原则上采用的风电机组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单机容量不低于5 MW,福建省则提出不低于8 MW的容量标准。
这极大地推动了海上风电大容量机组的更新迭代。中国海上风机容量从此前主流的4 MW级向更大兆瓦跃进。
明阳智能顺应政策潮流,陆续推出5.5 MW级别、6.45 MW级别、7.25 MW级别及8-10 MW级别半直驱海上风机。
老牌海上风电制造商华锐风电、联合动力在这一轮竞争中掉队。
远景能源因未推出更大兆瓦海上风机产品,丧失了广东和福建的入场券。彭博新能源财经数据,2019年远景能源海上风电新增吊装容量为675 MW,其中97%来自于江苏省。
在这一过程中,明阳智能开始趁机冲击中国海上风机市场前三名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