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通讯

清华用商业小卫星填补留白40多年的领域 登自然子刊

清华用商业小卫星填补留白40多年的领域 登自然子刊

(原标题:清华用商业小卫星填补留白40多年的领域,登上自然子刊封面)

1975年,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带着X射线偏振探测任务的卫星由NASA发射升空,对蟹状星云的探测结果令人振奋。没想到,“出道即颠峰”,该领域陷入长期的停滞和等待。“那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清华大学天文系教授冯骅曾在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惋惜地说道。

成像、能量、时变,宇宙源X射线的各类研究欣欣向荣,唯独偏振,作为光子基本属性之一,却似被遗忘了。

5月11日,冯骅课题组与合作者报告了“极光计划”配备的X射线偏振探测器在卫星上经过1年的观测,探测到来自蟹状星云及脉冲星(中子星的一种)的软X射线偏振信号,并首次发现了脉冲星自转突变和恢复过程中X射线偏振信号的变化,说明在此过程中脉冲星磁场发生了变化。

该成果在《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上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发表,标志着因技术困难停滞了40多年的天文软X射线偏振探测窗口重新开启。

清华用商业小卫星填补留白40多年的领域 登自然子刊

《自然·天文》当期封面图片

这篇封面论文注定不会重演“出道即颠峰”的命运,而是大乐章的序曲。“极光计划”所采取的技术将被应用到中国下一代大科学工程“增强型X射线时变与偏振天文台”(eXTP)上。

另一方面,中国天文前沿研究与低成本商业立方星的相遇也值得关注。“极光计划”由清华大学担任科学总体,商业卫星公司天仪研究院作为卫星工程总体。

被“遗忘”的偏振

偏振是光子的基本属性之一,偏振滤片像一块特定方向的栅栏,只允许相应偏振方向的光子通过。观看3D电影时的眼镜就运用了这样的原理,选择一部分光进入左眼,另一部分光进入右眼,形成3D图像。

相比起我们熟悉的可见光,X射线的波长非常短。虽然人类肉眼看不到,但它在天文学上很有用。宇宙中有一些天体(如黑洞、中子星等)几乎不发出可见光,却能发出“明亮”的X射线,并透露有关天体磁场、天体几何形状的重要信息。

冯骅介绍道,从上世纪60年代起,人类可以通过X射线望远镜探测X射线的能量、时变等信息,却迟迟无法解决X射线偏振探测的技术问题。很有趣,但很困难,这是该领域的基调。

美国曾发射的那颗卫星基于汤姆逊/康普顿散射或布拉格衍射进行探测,效率很低,相当于光子的“入选条件”非常严苛,极少一部分能被捕获研究,导致统计量和灵敏度都很差。因此,当时的探测目标是X射线非常明亮、偏振又很强的蟹状星云。

“蟹状星云正好是这么特别,换了别的天体就测不到了,就像你在人群里能一眼看到两米多高的姚明。” 冯骅形象地说道。

因此,在完成对蟹状星云的探测后,该领域陷入长达40多年的空白阶段。

“新窗口”谁来启动?

冯骅与合作者采用的是新一代基于光电效应的探测方法/对于能量是几千电子伏特的X射线,它们与物质的主要作用机制是光电效应,光子被吸收,能量把原子核外一个束缚电子激发出来成为自由电子。电子被加速的方向和入射光子的电场振动方向,即偏振方向有关。

“就像你踢一脚皮球,皮球最可能沿着你脚踢的方向飞出去,电子有最大的概率沿着入射光子偏振方向出射,有最小的概率垂直于偏振方向出射,方位角呈cos2分布。如果我们能测量电子在探测器中的径迹并计算出电子出射方向,就可以有效地测量X射线偏振。” 冯骅曾在科普性文章中写道。

用光电效应探测X射线偏振的方法虽然在2001年就被意大利团队提出,并吸引了欧美多个研究团队的关注,但卫星项目皆因种种原因错失良机。

这个“新窗口”,最终轮到中国去开启。

冯骅从2009年起着手研究偏振测量,花了两三年进行原理验证,又花了两三年进行技术优化,随后才开始考虑真正让卫星上天。

与商业化立方星的相遇

2017年,当冯骅与合作者已经获得成熟版本的探测器,正是商业化立方星在中国兴起的时候。

所谓立方星,是一种采用国际通用标准的低成本微小卫星,以“U”进行划分,1U(Unit)立方星体积是10厘米*10厘米*10厘米,也可以形成2U、3U、6U甚至更大的立方星。“极光计划”核心探测器只有火柴盒大小,非常适合成为上面的一员乘客。

清华用商业小卫星填补留白40多年的领域 登自然子刊

“极光计划”立方星和探测器结构示意图

在这种想法的驱动下,冯骅团队做出了第一版本的空间载荷研制,并在一年内完成了紧张的调试和标定,最终搭载在天仪研究院自主研发的10公斤级微小卫星平台上。

2018年10月29日,“极光计划”搭乘“铜川一号”立方星从酒泉发射升空。

2019年7月23日,它捕捉到了蟹状星云脉冲星在一次自转突变的偏振信号变化。

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总设计师顾逸东院士表示:“‘极光计划’采用商业化立方星成功测量了蟹状星云及脉冲星的偏振信号,获得脉冲星的X射线偏振随时间变化的重要成果,同时闯出了一条低成本开展空间天文研究的创新途径,对推动高校空间科学发展有重要意义。”

作为一门观测驱动的科学,天文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新的飞行观测方法和手段。

就X射线偏振探测而言,在NASA发射探测卫星之前,美国曾经使用探空火箭观测,试图在短短几分钟的曝光时间内收获科学结果。从1968年7月到1971年2月,31个月内尝试三次,最终在第三次才测到了蟹状星云的偏振。

1975年,NASA的OSO-8卫星发射,曝光时长与探空火箭相比不可同日而语,结果自然漂亮得多。

不过,那个年代的天文卫星对卫星平台要求很高,一般都是上吨级的大卫星,成本动辄达到数亿美元,研发周期又长。很多科学家望而却步,只能停留在理论验证阶段。

虽然受到载荷重量的限制,微小卫星并不能完全取代大卫星,但它们无疑可对大卫星形成良好的补充,完成登录大平台前的验证,正如“极光计划”之于国际X射线天文领域未来的旗舰项目eXTP。

“这是国内研发的微小卫星第一次登上国际顶级科研期刊”,天仪研究院创始人兼CEO杨峰表示,“ ‘极光计划’的意义一方面在于空间科学的巨大发现,另一方面来自于航天工程的巨大进步。近年来微小卫星在中国兴起,为新探测技术和方法的飞行验证提供了更多低成本的可能性。”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作者: dawei

【声明】:第七手机网内容转载自互联网,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绝非权威,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您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请提交相关链接至邮箱:bqsm@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予以处理。

为您推荐

称台积电拿下苹果5G射频订单最快有望应用于新一代iPhone14

据台媒报道,供应链传出,台积电凭借先进制程挤下三星,拿下苹果5G相关射频(RF)芯片订单,最快有望应用于今年推出的新一代iPhone 14。 对此,台积电不评论单一客户订单动态。市场人士分析,相关芯片将采用台积电6纳米制程生产,预期年需求将超过15万片。业

加快进击的5G旗舰SoC与集体躺平的4G芯片

最近这段时间,各大手机厂商已经开始发力真正意义上的 2022 年度旗舰机型 了。 一方面,各种具备顶级性能、顶级影像、全新快充技术和全新外观设计的新机开始集中发布或预热;另一方面,伴随着这些新机的发布,上游的芯片厂商也开启了新一轮的 5G 旗舰 SoC 的

广电一网整合加速推进加快5G发展 行业有望重塑

此次会议就贯彻落实《实施方案》提出了相关要求。按照《实施方案》,全国一网整合将按照行政推动、市场运作,统一部署、分类进行,统筹兼顾、积极实施的基本原则,由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联合省级网络公司、战略投资者共同发起,组建形成中国广播电视网

5G4G专利大战 爱立信试图阻止巴西销售苹果iPhone等产品

据报道,爱立信试图阻止巴西经销商转售苹果 iPhone 等产品,这是其与苹果就一系列 5G 专利持续进行法律斗争的一部分,与此同时,苹果正试图利用三星先前的努力使爱立信的十项专利失效。 在整个去年的 12 月和今年的 1 月,爱立信和苹果的专利战一直在升级,

5G芯片市场竞争进入关键时刻

5G核心技术芯片领域的竞争愈加激烈。为了争抢更多市场份额,主要芯片厂商各显其能,纷纷推出新产品。 美国高通在世界移动大会取消的情况下,线上展示了与5G相关的最新产品和研究成果,更新换代趋势明显。 高通第三代5G基带芯片X60是全球首个5纳米制程基带芯

返回顶部